ICS of HZAU
|
《植物生理》发表我校柑橘采后研究成果发布时间:2015年3月25日
3月24日,《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我校园艺林学学院程运江教授领衔的柑橘采后研究团队与信息学院陈玲玲教授所在的生物信息学团队在柑橘采后衰老机理方面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题为“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学研究柑橘采后衰老的调控网络” (Network analysis of postharvest senescence process in citrus fruits revealed by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 profiling)的科研论文。我校研究生丁毓端博士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程运江教授为通讯作者。据悉,科研团队自2007年研究方案设计和取样到论文正式发表,历时7年多,先后用了5个年份的果实进行测试和验证,这也充分体现了多年生木本果树开展采后生物学基础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文章得出了“果实解剖学结构差异引起的果皮-果肉物质通道运输的速度差异是影响宽皮/紧皮柑橘采后衰老性能重要原因”的重要结论。该论文是迄今为止有关柑橘采后生物学研究领域为数较少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据了解,程运江团队近年来陆续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BMC Plant Biology, Physillogia Plantarum,Food Chemistry等知名刊物发表了1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校柑橘采后生物学与技术研究的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已走到了国际前列,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论文在线网址:http://www.plantphysiol.org/cgi/content/short/pp.114.255711?keytype=ref&ijkey=l38CWdqnAaXVDKm 柑橘是全球最重要的果树作物,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鲜食柑橘生产和消费国,因采后管理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百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柑橘采后生物学研究是一直处于柑橘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直接限制了柑橘贮藏保鲜理论和技术的创新。 自2007年以来,我校柑橘采后研究团队针对柑橘产业突出问题将高通量的组学技术应用于柑橘采后生物学领域,以我国最重要的四大类主栽柑橘品种——温州蜜柑、椪柑、纽荷尔脐橙和沙田柚的成熟果实为材料,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揭示柑橘采后衰老特征,结合网络分析方法,从品种、组织(果皮/果肉)和贮藏时期三个差异水平研究了它们在采后自然衰老过程中的转录组、代谢组和生理品质变化规律。 此外,该研究还比较了柑橘和其它水果之间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文章得出了“果实解剖学结构差异引起的果皮-果肉物质通道运输的速度差异是影响宽皮/紧皮柑橘采后衰老性能重要原因”的重要结论,为柑橘果实成熟衰老调控和贮藏保鲜新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揭示跃变型水果与非跃变型水果成熟衰老调控途径的异同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具有普遍的植物生物学意义。 |